就在几天前,端午节的到来使得屈原重现在大众视野面前。而提起屈原的作品,除了有"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"对昏庸朝野的暗喻讽刺,亦有"酎饮尽欢,乐先故些"对酣享美酒的抒情描绘,其中蕴含的酒文化是多彩绚丽的。

如同中国酒文化的历史一般,中国酒桌礼仪亦是源远流长。数千年以来中国酒桌文化就与祭祀、庆典等礼仪紧密结合,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体系,一种饮酒习俗。

本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,敬酒这一中国酒桌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!
历史起源

关于中国敬酒的历史起源,众说纷纭。某种形式上的"敬酒"(彼时多称之为"献")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且已被史册明确记载下来其存在。

在《礼记·燕义》中所载,宰夫(即宴会主持人)敬献酒体,应先尊循先尊后卑、先贵后贱的礼仪。

除此之外,在中国古代的饮酒礼仪中,敬酒的对象不仅有现世亲人朋友和宾客;还有神灵祖先,以托后辈思念之情;亦有脚下黄土,以感大地生养之德。
敬酒的天时地利人和

一般而言,敬酒能够带动整个宴会的气氛,热烈而欢快。敬酒的正式程度取决于宴会规格的高低。但是无论是正式的敬酒还是普通的敬酒,往往都需讲究正确的时机,以不影响宾客的用餐为准则。

在正式的敬酒中,主人需致祝酒词,以表对光临宾客的敬意。通常是在宾主入席后,用餐之前开始。而普通的敬酒在正式的敬酒之后就可以开始了,但要注意对方是否在与其他人敬酒,亦或是是否正在用餐等。

在正规的商务宴会或者婚宴仪式上,向他人敬酒应等待身份高于自己的人敬过之后方才能开始。当然在宴会的过程中,还应避免自己喝独酒、不与他人敬酒的情况。
敬酒之道

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,纵使当今社会不再讲究身份之高低贵贱,但现代的敬酒文化也大致要求按照年龄大小、职位高低、宾主身份为序。

在某些商务宴会中,可能分不清就坐嘉宾的职位和身份。这时,就可按照统一的顺序来敬酒。比如可按圆桌的顺时针方向开始敬酒。

当在正规宴席中,由主人提议敬酒时,一般会以"三杯为度",此时宾客最好也能举杯示意。并做到右手持杯,左手托底,面带微笑,同时还要说一些祝福的词语。

在与他人碰杯的时候,可将自己的酒杯摆在较低的位置,以示对对方的尊敬。而当与对方相聚较远时,可以将杯底轻碰桌面代劳。同时现代的酒桌礼仪不再过多要求宾客敬酒时需一饮而尽,量力而行即可。
致祝酒词也是门大学问

在本文前面有提到,在正式的场合中,主人敬酒需致祝酒词。要求篇幅短小,语言精简庄重,礼貌规范。而作为宾客,应在稍晚时候回敬主人,同时也要适当致辞以表敬意,这也是一种礼貌的体现。

一般而言,祝酒词会包含与会的主题、向入席来宾表达欢迎感激的问候、展望未来等内容。且通常会以"让我们一起举杯同饮"或者一句简单的"干杯"作为结束语(注意:在此是不要求宾客们每次都一饮而尽的)。
少数民族的特色敬酒文化

中国地大物博,少数民族的敬酒习俗对于中国敬酒文化而言,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。如今人们谈到少数民族饮酒献歌的风俗,更是对古代社会酒礼的一种传承。例如,爱唱歌的壮族人民,几乎家家户户都流传着:有客必有酒,有酒必有客"等说法。

藏族同胞在欢迎宾客到来之际,总以连斟三杯青稞酒为敬,并献以哈达与赞歌。

热情好客的苗族,凡逢盛大节日,迎娶送嫁,迎送宾客,都要用牛角或羚羊角斟酒敬献。先敬主宾及长者,后再对在场者从左往右依次敬之。

生活在广袤草原的蒙古族,则是将其民族特有的马奶酒斟在金、银碗内。同样辅佐以敬酒歌,以表对宾客来访的敬意与愉悦。

美酒虽好,敬酒虽重,但也要量力而行。让我们为中华文明而干杯吧!

Hedonia由法国人Matthieu Ventelon于2018年创立,同时也是中国首家将专业葡萄酒和礼仪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培训机构。
登录我们的网站查看更多信息:http://hedonia.cn